5月10日晚,天舟六號運貨飛船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作為我國空間站建造完成后的首艘到訪飛船,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依然將承擔起為空間站上行運輸補給物資、下行廢棄物以及配合空間站進行組合體軌道和姿態控制等使命。
此次發射升空的天舟六號有哪些核心特點?為什么選擇在晚上發射?物資要怎么“打包”?針對相關問題,新京報記者采訪了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副總指揮李志輝。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副總指揮李志輝。新京報記者 楊得超 攝
關鍵元器件都為國產化,自主可控
新京報:這次發射升空的天舟六號有哪些核心的特點?
李志輝:從天舟六號這艘貨運飛船本身來看,第一個特點是相較于此前的天舟二號到五號,天舟六號整個密封艙的容積增加了4.4立方米,這可以確保飛船裝載的貨物增加1.2噸。根據此前整個空間站工程的任務規劃,我們在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是計劃一年發射兩艘貨運飛船,也就是2年4發。如今整體能力增強后,給航天員帶的物資更多了。能力提升帶來的好處就是我們現在兩年發射三艘貨運飛船,所以節約成本是一個亮點。
第二個就是國產化的元器件?,F在無論是規格還是數量,貨運飛船上國產化的元器件配置比例都大幅度提升。與天舟五號相比,在國產化元器件上,天舟六號的規格和數量都提升了10%。尤其是關鍵元器件,像芯片、內存等涉及整個平臺的可靠性安全性,決定任務成敗的元器件,都是我們國產化的,自主可控的。
第三個是此次天舟六號搭載的載荷。相比以前來說,這次搭載的載荷都很有特點。
新京報:你剛剛提到,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發射頻次的降低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如何理解?
李志輝:這里的意思是,在整體能力提升的前提下,發射一次的效用比以前提高了,這樣就能降低整個研制工程的運行費用。所以,無論是對于空間站工程,還是研究隊伍,效率和能力的提升,都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天舟六號發射時間的選擇與“飛行窗口”有關
新京報:天舟六號發射這次為什么選擇在晚上而不是白天?
李志輝: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天舟運貨飛船如果是在上半年發射,一般選擇的發射時間就會在晚上,如果是下半年發射,一般會選擇在白天發射。當然這個主要與“飛行窗口”有關。
飛行窗口的確定要通過專業的軌道計算,這次與我國空間站交會對接預計是6.5個小時。
新京報:在你看來,此次天舟六號飛行任務將實現哪些首次?
李志輝:此次,天舟六號任務將實現雙“首發”。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今年是元年,元年的第一個飛行器是首次,這是第一個首發。第二個首發,從天舟六號以后的貨運飛船都是屬于改進型的貨運飛船,它是改進型的第一次發射,這也是首發飛行器。從這兩個方面講,我們叫“首發”。
新京報:貨運飛船是要往上送物資,這次我們有沒有為航天員準備一些特別的物資?
李志輝: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攜帶3名航天員在軌的生活物資。與天舟五號一樣,這次運送的物資里,我們也準備了水果。只不過比之前的多。
新京報:這么多的物資,我們是怎么“打包”的?
李志輝:一般來說,普通的貨包很好裝。就像家里的衣柜一樣,我們先把貨物裝進立方體的貨包,裝完后再把貨包塞進貨格里。但我們每一個貨格里面都設有專用的束縛帶,束縛帶用于捆綁,類似我們坐飛機要系好卡扣式的安全帶,塞進去后,一拉一扣就行了。
記者/張建林、賈潔卿
編輯/白爽
校對/李立軍
運營編輯/劉茜賢